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00字
通過讀書筆記,讀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結構和重點內容,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圖和思路,掌握閱讀內容。如何才能寫出優秀的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00字?這里給大家分享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00字供大家參考。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00字篇1
《鄉土中國》研究的是根植于中國農村的鄉下人。中國有幾千年的農耕歷史,“鄉土中國”在某種意義上是中國傳統的符號,在這個思想激蕩的時代里,成暢銷書。
保持者認為:靠務農為生的鄉下人世世代代附著在土地上,以定居為常態,即便因為種種原因離開土地的農民,也像“從老樹上被風吹出去的種子”,又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定居下來農民附著在土地上,很少流動,鄉土社會成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在缺少流動和變化的鄉土社會里,每個人都在一個“熟悉”的環境里生活。在相對穩定、熟悉的生活環境下,形成許多鄉土中國的獨特現象:“規矩”即可約束行為,法律則大可不必;“常識”即可應付變化,“規律”就可有可無。
費孝通先生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很同意,因為我們的民族確實是和泥土分不開的。在中國,從女媧用泥土造人的傳統神話故事開始,到歷代的引起社會轟動和反思的農民起義,都與泥、與土,分不開。“土”,是中國人的根,是中國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國人骨子里流淌著的東西。“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我們小時候就能朗朗背誦的詩,其實就能說明曾經中國社會以農民為榮,尊敬、崇拜他們。
中國人有“私”的毛病,費孝通先生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中國人的社會結構“是好象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波紋的中心是自己,推及的遠近視財富和勢力而定。波紋的中心既不相同,推及出去的圈子也就各不相同,一切皆以跟自己的親疏遠近為出發,因此中國人缺乏團體意識、缺乏對權力和義務的共識和遵從。在“推己及人”的波紋式社會結構中,也形成維系人際關系的道德要素:“親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在我們傳統道德系統中……很不容易找到個人對于團體的道德要素”。
鄉土中國的“家”通常是父親一系的“大家”,費孝通稱之為“小家族”。鄉土中國的家不但承擔生育的基本功能,而且可以承擔政治、經濟、宗教等社會功能。在我們的鄉土社會中,家里要有家法,夫婦間要相敬如賓,妻子要三從四德。在鄉下,通常都是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們又在一起,這是性別和年齡造成的距離。中國人在感情上的矜持和保留,也是在這種社會格局中養成的。
費孝通先生認為,鄉土中國不是一個法治社會,“但是‘無法’并不影響這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鄉土中國的“禮”靠社會傳統來維系和傳承。禮制不同于法律,亦有別于道德。在中國傳統社會里,禮是從教化中養成個人的敬畏之感,是主動的,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相比之下,法律是強行限制人的行為的,而道德是整個社會所支持、默認的。做不道德的事,即使有些還沒有嚴重到會受法律的制裁,卻必定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即我們俗話說的良心的譴責。
費孝通先生認為,薄弱的基礎決定農業社會不能建立起強大的權力帝國,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也構建不出西方式的民主社會,鄉村中國“在人民實際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掛名的,是無為的”。在鄉村中國,亦有一種發生在長幼之間的很強的“教化權力”,該種權力保證文化傳統的延續。
費孝通先生認為,在鄉土社會,血緣關系決定社會地位。在穩定的社會之中,血緣又推而廣之為地緣。因血緣和地緣而形成一個個關系緊密的社會群體。在群體內部,人們靠人情往來,這樣就限制商業的發展。
最后,作者認為,鄉土社會的穩定是相對的,只不過鄉土社會的變化極為緩慢。緩慢的變化緩沖變化可能帶來的沖突,因此鄉土中國自春秋戰國之后,少見思想激蕩。緩慢的變化在名實分離的教化過程中得以實現——面對教化保持面子上的遵從,具體執行之中則遵循事實上的變化。這一過程中,恐怕也形成國人心口不一、陽奉陰違的一些陋習。
費孝通先生已經仙逝,作為一個既沒有鄉村生活經歷,也沒有文科教育背景的人,對大師的理論做一些揣測,請費先生原諒這種無知無畏。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00字篇2
該書的作者費孝通被譽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便出自費先生之口。而談及本書的內容,其主要源自于費孝通20世紀40年代的后期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講授的《鄉村社會學》課程中的內容,在結構上該書并非長篇大論,而只是針對一個主題分了十幾個篇章來闡述觀點,總體來看,該書是對整個中國社會結構、國民性格,以及對這種這種結構和性格成因的分析。由于該書篇章較多,筆者只選取印象較深的三章進行介紹。
“差序格局”一章中費先生前無古人的提出“差序”這一社會格局概念,其核心觀點可以比喻為以下論述: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這就是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啦。”這種提法既肯定了個人本位,也形象點出了社會關系的親疏和延伸,其實往小了說,現實社會中的人際關鍵和待人接物之道也大概如此,也即“推己及人”。
“禮治秩序”一章中對法治和人治做了經典解讀。作者提出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于人與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依據的規范的性質上。這種闡釋可謂透過現象看本質,對于公眾理解依法治國很有意義。但是,鄉土社會構成比較特殊,其既非人治也非法治,費先生將其歸納為“禮治”的社會。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其不同于法,法律靠國家的權力來維持,而禮卻是靠傳統也即累積的經驗來維持。在當代中國,鄉土農村的法治意識仍然淡薄,而倫理秩序仍然占據主要地位,因此,送法下鄉必須植根于農村的文化土壤,借鑒合理成分進行接地氣的改革。
“無訟”一章中主要對“鄉土之訴”做了獨特解讀。作者指出把訴訟推行到鄉土社會在理論上是好現象,可以使中國走上法治現代化的道路。但在事實上,依著現行法判決,時常和地方傳統不合,因為鄉間認為壞的行為卻可以是合法的行為,于是司法處在鄉下人的眼光里成了一個包庇作惡的機構了。因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發: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單靠制定若干刑法條文或設立若干法庭,重要的還是得看人民怎樣去應用這些設備,更進一步,在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上還得先有一番改革,這樣才不至于破壞禮治秩序的弊病先發生。
伴隨著環境的變遷和歷史的演進,大家顯然能感受到鄉土中國的巨大變化,可是,有更多根深蒂固的東西烙在文化中,不易改變。鄉土社會只是四季的轉化而非時代的變更。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00字篇3
中國正在崛起,從傳統走向現代。眾所周知,這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探索歷程。如同樹木要長的高大就必須有堅實而健康的根系一樣,中國的現代化歷程也得立足于自己的傳統,或對其批判改造或對其繼承發揚。我們要忠于中國的現代化,就要忠于中國的過去。忠于過去我們才知道我們是什么,我們應該走向何方,應該如何走。
首先,它面對的是中國的農業社會,通過社區調查追究中國農業社會的特點。在一個靠農業起家的國家,農村占據絕大部分的領土,直到現在這依舊是中國的一個現實。回到以前,按費孝通老前輩的意思說,中國鄉土社會就是一個生于泥土、長于家族、教于禮教的社會。雖然那里有現代人看來尚未開化的“愚”和“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私”,然而這的確是一個無為政治下的太平這會。其次,它對中國的發展趨勢以及如何發展做了一些暗示,如隨著社會的發展,地緣會沖破血緣、傳統教化會名實分離、人們的欲望會向需求發展等。
一、鄉土本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人的相對剽悍、豪放,南方人的相對柔弱、婉約,這與北方平原的曠蕩和南方山水的纏綿是分布開的。土地養活著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國的鄉土社會也和土地結下了難以割舍的情節。土地之于鄉土社會就如同水之于魚,離開了它就不能生存,土地與人的完美結合也培育出了五千余年古國古的農業文明,如此互利雙贏的買賣,又有誰舍得丟棄了呢。在在物質生產能力極不發達,靠天吃飯的年代,擁有土地的心情,我不知該如何去描述,我想那就和今天處于小康社會的心情差不多吧。于是,與其說鄉土社會的人不舍得土地,不如說土地束縛住了鄉土社會的人。于此同時,鄉土社會有了另外一個特征,那就是土地的固定性征服了人口的流動性,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造成了一個環境內人們彼此熟悉的社會。我想正是這種慣于熟悉的環境而形成的惰性讓鄉土社會與現代充滿著陌生人的社會格格不入,阻礙了中過的現代化。
二、文字下鄉
在兩篇論文字下鄉中,費老分別從時間和空間上闡述了文字下鄉在鄉土社會中的不必要性,而這不必要性正是建要立在一個對外相對封閉而內部非常熟悉的鄉土社會。
文字與語言比較,依費老當時所言,文字適于間接傳播并且有產生歧義的毛病,而語言則適于間接傳播。我們就當代來看,語言在現代可以通過語音設備進行長距離的傳播部分取代文字長途傳播的功能。鄉土社會在空間上因土地的限制而不會太大,并沒有使用文字傳播的必要,又因為彼此之間以及彼此對環境尤其是生產方式和生產方式的熟悉,語言傳播減少了相當部分的歧義;再從時間上來看,我認為語言更有適應環境小范圍變化的可變性,因此用語言比用文字在同代和代際之間傳播更具時效性。在鄉土社會語言是優于文字的。
關于鄉土社會中人“愚”的問題,肥老的解釋是,鄉下人并不愚,愚是學習能力問題,而鄉下人不識字只是知識積累問題,鄉里人也有城里人不知道的知識。由此我的感想是:在社會發展,鄉土的封閉性被打破的必然趨勢下,文字下鄉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并不是一個急于求成的是,而是當局如何抓住時機,提高文字下鄉效率的問題。
三、差序格局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在我看來并不是指社會的冷漠,而是指鄉土社會中合作的狀況,在左鄰右舍關門不見開門見,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小天地里,怎么可能“老死不相往來”呢?鄉土社會確實是一個“私”當頭的社會,人們都以“我”中心,考慮與人交往營建生活圈子,賺取社會資本。這一切的根源我認為在于封建自然經濟的封閉性,自然是因為自給自足,雖然交換在小范圍內存在,但人們的生活大多依賴于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實體,合作則多在自家土地上自家人之間產生。要強調的是,在物質生產力水平很低的年代,一心忙于自家的生產而無暇顧及他人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費老把差序格局和傳統格局對比,突出了西方社會的合作分工細致、權利義務分明與中國鄉土社會“老死不相往來”的鮮明對比。
四、鄉土社會價值體系
麻雀雖小,肝膽具全。鄉土社會雖然范圍小,但它畢竟作為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有著它獨特的價值體系。就私人而言,有維系私人的道德,就社會而言,有禮治秩序、男女有別、無訟等觀念。
維系著私人的道德,費老在《鄉土中國》中將其歸納為孝與倫常。具體的說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克己復禮”,“恭、寬、信、敏、惠,仁、義、禮、智、賢”等一系列儒家思想。中國素來有禮儀之邦的頭銜,并且這不是自封的,相必著與占中國絕大部分領土的鄉土社會在私人道德上的教化有很大關系。人們總是力求在對自己的克制上化解矛盾和糾紛,并用自己的真誠去打動和感化人以此來實現“和”的目的。令人欣慰的是這確實創造了一個穩定和諧的鄉土社會,但它也有不足。在《從傳統到先代》一書中,金耀基先生曾說,中國人對禮的過分注重即對人事的注重,使中國人對自然的探索僅限于美的欣賞,而阻礙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這是科學方面,中國人也曾為禮付出過生命的代價。用一部電視劇來說,《中國兄弟連》中就有這樣悲慘的一幕,全唐莊的人對“皇軍”以禮相待,因為他們從祖先那里學來的永遠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然而,結果卻是全莊人藏生火海。私人道德對人際關系一定時候是有用的,但不是時時有用,尤其是涉及民族利益之時,這是歷史留下的教訓。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00字篇4
初次接觸《鄉土中國》這本書是于高三備考階段。語文老師在分析以該書為背景的題目時聯想到了過去的鄉下生活,在他描述的那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童年環境中,我對《鄉土中國》這本書產生了巨大的好奇,奈何時間原因,至此才得以讀畢。
我自小就知道中國人存在自我主義,我還知道中國人克己尚禮講求交情,我知道中國人崇尚傳統……讀完此書,我終于明白了這些問題的根源所在。
中國人存在自我主義,與“差序格局”密切相關。在差序格局下,團體的界限并不清晰,無論是在親屬關系還是地緣關系中,團體以個人為中心,其覆蓋的范圍是任意的。作者在原文中提到“一說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說大家可以占一點便宜的意思,有權力而沒有義務了。”這說的`就很恰當,不然人民公社“大包干”最后是怎么失敗的,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又是怎么成功的?一個是降低了人民干活的積極性:當人們知道干多干少都有政府給的同樣飯碗時,那干與不干就沒有質的區別,故索性選擇后者;另一個則提高了人民干活的積極性:當明白了干得多自己就得的利潤多,自己獲利大時,有誰不想多干呢。
說明中國人從“私”的角度出發的還有一點:古人崇尚克己、慎獨等這樣的修身準則。這些準則的出發點是自身而不是別人,主要是強調對自己的約束,通過完善自身的品質品德來影響教化他人。說到教化,那還要提到中國的“尚禮”。禮既不等于道德,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對人的約束;更不等于法律,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所加之于個人的。禮是“合式的路子,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的習慣”。
作為一種傳統,禮并不是簡簡單單用文字傳承,而是祖祖輩輩通過講話、行為甚至是一些特殊的表情傳達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在中國依然很多鄉下人還是文盲。“生于斯,死于斯”,很多人生活的社會是“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他們彼此都很熟,不需要什么特定的文字進行信息傳遞,文字只是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其本身也是存在缺陷的,能傳達的情意也是有限的。所以改善文盲率還是很困難的,這也就造成了文盲率始終不能降至為零的原因。
最后我想說,作者以深厚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上濃濃的鄉土氣息,在我讀罷頓感一份了然在胸的豁然開朗。我體會到了鄉土所造成的對我們民族的“束縛”:當人與人發現同為老鄉時,我們之間沒有了距離感;當人與人交往過程中,我們始終秉持著作為中國人的獨特品質;當人與人交流過程中,可能一個動作就心領神會……這就是我們的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00字篇5
初次聽到費孝通這個名字是在大一的《社會心理學》課堂上,記得老師說費孝通這個人在我們社工專業將要學習的社會學方面貢獻很大,他寫的作品有幾本是相當出名的,比如《生育制度》《鄉土中國》等,是我們社工專業學生都應該好好看讀一下的課外書。于是,抱著對費孝通先生無比崇拜的敬意,我借來他寫作的《鄉土中國》一書,準備仔細閱讀一下。
《鄉土中國》這本書的版本很多,在查找書刊時我選擇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大家小書《鄉土中國》。這是由于它的版次最新和整本書都設計得精致小巧有關。
費孝通先生在書的開頭,就為我們講解什么是鄉土本色。從書中我們可以找到費孝通先生的見解是: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下人離不開泥土,城里人說鄉下人很土,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平時,一般聽到城里人說“鄉下人很土”時,我們作為鄉下來的人總是會感覺城里人在藐視嘲笑鄉下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但經費孝通先生一說,這“土”字用得好啊,我們鄉下人離不開泥土,說我們“很土”或“土氣”都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鄉下人和城里人本身就所處的地方和接受的教育程度不一樣。之間有些城里人認識知道的東西我們鄉下人卻一點都不懂,也是不足為奇的。這不,在鄉下不是有很多東西城里人也不認識知道嗎?呵呵,大家在此扯平,平等一致。
在“文字下鄉”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一開始就說“鄉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但往下,費孝通先生就舉例說明這并不是鄉下人就“愚”,只是他們對對城里的新事物感到新奇,所以“在馬路上聽到背后汽車連續的按喇叭,慌手腳,東避不是,西躲也不是”;而城里人在鄉下也有“愚”的地方,比如有人冒充內行把田里的包谷錯叫為“麥子”,也是相當滑稽可笑的。說到這,我認為從中有個禮貌的問題得講。當鄉下人不知道如何躲閃背后連續響喇叭的汽車時,“司機探出半個腦袋大罵‘笨蛋’”,而當城里人來鄉下的人中有人冒充內行把田里的包谷錯叫為麥子時,費孝通先生的鄉下朋友卻沒有唾他/她一口“笨蛋”,而是微微一笑。從中可以看出,鄉下人在禮貌方面比城里人好多,至少他們懂得在嘲笑或責備城里人時能用含蓄的語言表達出來,不像城里人那樣鋒芒畢露,容易直接傷人。接下來,費孝通先生就文字的功能和文字下鄉的重要性作詳細說明。在此,我還得說上一句,我很贊同費孝通先生“識字不識字并非愚的標準”這種觀點。“在課程上這些孩子(指城里孩子)樣樣比鄉下孩子學得快,成績好。”費孝通先生這是機會和環境的問題,城里孩子大多數課余時間都是用來學習,一般不能隨便穿鞋襪下足;而鄉下的孩子則不同,他們放學后可以在田野里隨便跑來跑去抓蚱蜢。所以在抓蚱蜢時,城里孩子遠遠比不上鄉下孩子,這也不足為奇。文字的功能是傳情達意,費孝通先生卻指出“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要在適合的環境下文字才能充分行使它傳情達意的功能,所以“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為實現這個目的,文字下鄉相當重要。
在“再論文字下鄉”這一篇章中,費孝通先生接著說明文字在時間阻隔的情況下有說明不同,對于這一篇章,我理解得不是很好,我在此也多說不。模模糊糊只知道在這個篇章所講的文字下鄉跟文化、詞、語言、記憶等有關聯,我說不清。
在“差序格局”這一篇章里,我初看到這一題目時,感到很迷惑不解,到底什么是“差序格局”呢?得仔細在下文找找才行。但是,我往下看來好久,都找不到“差序格局”的詳細解釋。“在鄉村工作者看來,中國鄉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呵呵,在這可有話說,其實不止鄉下人私,城里人也私啊,甚至有些可能比鄉下人更私。這不,在文人筆里是中國威尼斯是蘇州,作者卻認為“天下沒有比比蘇州城里的水道更臟的。”在接下來是內容中,費孝通先生討論私和公家的關系,以及這個社會和西洋社會的不同。費孝通先生認為,西洋社會的社會結構是團體格局,而中國社會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爸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由此,我們的社會可以或說很大也很小,概念很模糊。而到底什么是“差序格局”費孝通先生只作出或多或少的比喻,沒有詳細概念。我是一名見識淺薄的學生,在這里也概括不出個什么所以然來,就在此打住算。
在“維系著私人的道德”著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說到,由于社會結構的差異引起不同的道德觀點,西洋社會里“個人的聯系靠著一個共同的架子”“道德的基本觀念建筑在團體和個人的關系上,團體是個超于個人的‘實在’,不是有形的東西。”“我們如果要解西洋的團體格局社會中的道德體系,決不能離開他們的宗教觀念的來源,而且是支持行為規范的力量,是團體的象征。”而在中國,社會結構是從己向外推構成的,個人對別人的看法要由他和別人關系如何,比如別人貪污時他會大罵那人的行為是怎么怎么的惡劣如何如何的不檢舉,但當自己的父親甚至自己去貪污時卻認為這是“能干”的表現。孔子所提出的“仁”,意思相當復雜,但有側重于“克己復禮為仁”。不同的道德觀念由于不同的社會結構產生不同的形式。
在“家族”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先由“家庭”說起,他認為家庭的大小“不是在這社群所包括的人數上,而是在結構上。”接著,他說到“家族”,啊認為“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結構原則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數量上、在大小上。”還有,他說到,“氏族是一個事業組織,再擴大就可以成為一個部落。氏族和部落賦有政治、經濟、宗教等復雜的功能。我們的家也正是這樣。”“在西洋家庭團體中夫婦是主軸,但我們家庭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夫婦成配軸。女子有‘三從四德’的標準,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
在“男女有別”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說到男女有別產生于各自不同的生理結構和心理。“感情定向”一詞是費孝通先生用來指一個人發展感情的方向。“穩定社會關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理解。”他還認為“鄉土社會是亞普羅式的,而現代社會是浮士德式的。”“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為生育,生育卻規定男女的結合。”因此,鄉土社會是男女有別的,也是穩定的社會。
在“禮治秩序”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主要講“禮治”和“人治”“法治”的區別,他說“法治”其實也離不開人,人治和法治的區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所根據的規范的性質。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禮不一定就文明、慈善、也可能很殘酷。比如在印度丈夫死后妻子得在葬禮里被別人用火燒死;在緬甸有些地方完成成年禮要殺幾個人回來等等。鄉土社會安于重遷的特點,決定傳統經驗是相當有用的。禮治在鄉土社會中具有很大的特點。
在“無訟”這一篇章里,我很迷惑,費孝通先生為什么要以這個題目為名。我讀完全篇,倒是老看到費孝通先生在說鄉間不同時期的訴訟形式,由鄉里訴訟到打官司,無疑是在講以前的訴訟形式和現在打官司有何不同嘛,怎么可以說“無訟”呢?我真是不解。以前鄉里的訴訟用道德即可解決問題,審判結果都符合鄉里規矩,但現在有些人憑借著對法律的解卻在官司法庭上玩起把戲,確實可悲啊。我希望我國的法律越來越完善。
在“無為政治“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主要論述兩種不同權力: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它們產生的緣由和表現。所謂橫暴權力就是上級利用自己的權力以他們的意志去驅使被支配者的行動。而所謂的同意權力就是個人得服從大眾的安排做事。由于一方的某種權力過剩引誘另一方來爭取就產生橫暴權力。如廣西瑤山常見漢人侵占瑤人的土地,卻并不征服瑤人來做奴隸,是由于漢人人口多土地少的原因造成的。而在天高皇帝遠的鄉下,大多事情都是通過同意權力解決的。
在“長老統治”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主要講解教化在鄉土社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過教化的手段,年輕一輩懂得尊重年長一輩,同時年長一輩也在向年輕一輩學習,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在此都有更進一步的解說,正是一代傳一代的教化延續,鄉土社會得以穩定發展。
在“血緣和地緣”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重點解說什么是血緣和地,血緣和地緣的關系、表現、功能。他用自己作為例子,說明“血緣性的地緣更是顯著”,如果一個人沒有直接的地緣關系,不管他走到哪里,并在那住上多少年,人家都會用“新客”“客邊”“外村人”等來稱呼他。從文字可以知道,在鄉土社會里,血緣和地緣有著無法分割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制約。
在“實名的分離”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鄉土社會和現代社會相比較時是靜止的,“但是事實上完全靜止的社會是不存在的,鄉土社會不過比現代社會變動得慢而已。”然后他說到正是社會的變動,或快或慢,在不同的社會變動中,如果社會的變動速度變得快,長老權力也隨著縮小。不同國家社會結構的變化,相互之間進行溝通交流就要采用不同的工具、方式和手段。在環境變動的過程中,“文化英雄”隨之產生,只有這樣才能夠引領國家更好的進步,而這些領導們使用的就是“時勢權力”。這些能使用“時勢權力”的“領導的階層如果能追的上社會變遷的速率,這社會也可以避免因社會變遷而發生的混亂。”否則,該社會就會混亂不堪。但是社會如果加速的變動,注釋式的變動方式就可以引起實名之間發生極大的分離。這就是該篇章所要講的實名的分離。
在“從欲望到需要”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說到“在鄉土社會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現代社會中欲望并不能作為人們的行為的指導,發生‘需要’,因之有‘計劃’”。他認為人的計劃是不自覺的,欲望產生“要”,為滿足“要”,人的行為就由欲望控制,當人的行為變成自覺的,那就是需要,這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費孝通先生說:“從欲望到需要是社會變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這句話很經典,在此我想表達的意思也正是如此。
到此,我已經把費孝通先生寫的這本《鄉土中國》大概的看一遍,并從每個篇章中摘抄一些費孝通先生的原話,加上我的個人觀點和想法。通觀全書,我認為費孝通先生是一個搞文學很謙遜的人,這從他在“后記“里說自己寫作這本《鄉土中國》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說是完稿,只是一段嘗試的記錄罷”可以看出。還有,我認為他不愧是一位很好的良師益友,他寫作的文章多用熟語,時常把自己和農村聯系在一起,意思通俗易懂,清晰明。也作為農村孩子的我,讀起他的書來感覺相當親切,作為一個著名的文人,他沒有絲毫抬高自己的身份架子去教育他人,我認為這一點是相當可貴的,也是讓我感到相當佩服的。
以上內容都是些我的個人見解,多有不恰之處,還請各位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