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讀書筆記讀后感
通過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讀的內容。好的故鄉讀書筆記讀后感應該怎么寫?快來看看,小編給大家分享故鄉讀書筆記讀后感的寫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參考!
故鄉讀書筆記讀后感篇1
故鄉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情感,一種親切的感覺。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他的故鄉是一個舞臺,演繹三種人生。或許在今天看來,魯迅半白半文的`風格,一直讓人感覺生澀。
閏土是文中一個主要人物,他就是一個農民的代表。閏土的少年時光多美好!抓鳥,刺猹,拾貝,觀魚,多快樂的生活。但中年時的閏土呢?多災多難,生活灰暗得不能形容,這又是怎樣的不幸!不是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來順受代替了勇氣,小偷小摸代替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個閏土的麻木或許不算什么,但千萬個閏土的麻木不仁又會怎樣?倘若人人振奮起來,閏土又怎會成一個悲劇?
故鄉讀書筆記讀后感篇2
如果說魯迅在他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孤獨的人,我是不愿意表態的:任何時代任何個人 的心境總是很難探討,即便是我們自己來寫就我們自己的傳記,也很難給我們自己命名,比如,我是一個孤獨的人,我是一個受敬仰的人……怎能叫人信服?還有,即便是傳記作家緊隨其后,踏著被寫者的腳步的痕跡,也不能真正理解一個人的心境,腳步畢竟不是心路歷程。于是,像我這種懷疑太多的人便總是認為傳記當中存在的最主要的是熱心的自以為是,誤讀。所以,無論看現存的人還是已經作古的人,我更加珍視他們生命中的一些“真實”的細節,還有他們的文字——我無可奈何地相信文如其人,盡管在我生活的這個時代,這個信條完全可以被一些大貪官推翻過千萬次了。
林辰先生真的是一位老先生,是屬于我們可以信賴的那一代為學術的人。
林辰(---),原名王詩農,貴州郎岱人(今六枝)人。中國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研究專家,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20世紀40年代在重慶,從事魯迅生平史實考證,所撰文章論述謹嚴綿密,資料翔實可靠,新見多發前人之覆。50年代后期,長期從事魯迅著作的校勘、注釋、出版工作,先后參加了1957年版、1981年版《魯迅全集》的修訂工作。林辰平生研究成果達70萬字,結集者僅有《魯迅事跡考》、《魯迅述林》兩部著作行世。晚年抱病編校《魯迅輯錄古籍叢編》4卷。
雖然我不喜歡那種輯佚的工作,但我信服于這種工作的成果和做這種工作的人,估計這個職業的人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數量可以與文藝復興時期那些偉大的思想家的數量媲美,林辰先生的這些文字寫于1941年,而此書卻出版于20--年,作者去世后。所以對這些煩勞而不得多重視的工作致以敬意吧。
讀畢全書,魯迅的形象是完整和鮮活起來了。突然地意識到,在所有的魯迅以前和之后的作家之中,真正多些了解的恐怕只有魯迅了:從百草堂到三味書屋的幼年的給我們親切和頑皮的魯迅,少年閏土充滿了同情心和憂心的魯迅,在仙臺的對藤野先生娓娓道來的魯迅,論雷峰塔的倒掉的魯迅和紀念劉和珍君的魯迅……從記憶當中竟然能夠收羅出這么多的耳熟能詳的魯迅文章的題目,也都令我自己驚訝的。同時也深深地堅定了一種信念,在中國兒童的語文教科書當中,是不能少了魯迅這個名字的,因為失去了這個名字就等于失去了歷史。這本書把這些我們內心知道的魯迅的細節連綴在一起,提醒那樣一個完整的親切的可以理解應當敬仰的魯迅。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深感的有三點:一是魯迅幼年的家道中落給他造成的影響。那是一種悲哀卻無聲或者悲哀到無聲的命運狀態,但即便是青少年的魯迅肯定也是不相信所謂的命運的,所以他早年一直在尋找自己生活的出路,而后又尋找國家民族的出路。二是在仙臺醫學院的辭別之因。他說他因為偶然認識到了中國人靈魂的麻木而不是身體的脆弱才造就了中國的受辱的地位,所以決心為文學而醫治中國人的心靈。我們當代的人怎能感受到這一點?每天早晨在地鐵站,看著那些壓抑著內心焦慮故作平靜地等待列車的人們,你怎么可能理解魯迅呢?沒有人會像魯迅一樣會認為自己有責任拯救或者教化民眾了,有的是一群想借機出名的人和更大群的為生活而奔波的人。地鐵上有個座位,下車時候不要太擠,走到單位不會吃到,工資會不會按時發,那個人的鞋子很不錯礙…這寫比轉變魯迅的責任意識對現代人更加現實,更加是生活的內容和操心的東西。所以,我們無法理解魯迅的心境。所以,我們只能觀望,曾經有那樣一個人,因為那個原因作了那樣的選擇。無論我是否崇敬他,我明天都要去擠地鐵。三是許廣平回憶說,在她與魯迅生活的那些年當中,有次當他們吵架了,夜里魯迅躺在涼臺上,然后,四五歲海嬰夜里醒來也默默無聲地躺到了父親身旁。我特別喜歡這個細節。
魯迅對文藝界的影響,我想說的是他對后來者的文風的影響,我衡量不了。不過,百度一下“論……的倒掉”這個關鍵字,你能搜羅出一大堆以這格式為標題的批判文字。
我們這個時代不屬于魯迅了,但魯迅應當依舊屬于我們這個時代。因為,他就是歷史,我們從歷史中來。即便,我們對歷史的關注僅僅達到觀望的程度。
故鄉讀書筆記讀后感篇3
寒假中,我接著空余的時間讀了一本魯迅先生的名著——《吶喊》,在《吶喊》中我讀到一篇小說——《故鄉》,讀完《故鄉》后,我頗有感觸。
《故鄉》這篇小說講的是魯迅因為搬家回到了自己離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在故鄉中見到了閏土、楊二嫂等人,感到閏土變得麻木了,楊二嫂變得刻薄了,一切都變了。最后,作者在回去的船上想到“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正如這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
在《故鄉》里讓我感觸最深的人就是閏土,在六年級上學期里,我們曾學過《少年閏土》一文,我們學過的少年閏土見多識廣,活波開朗而又機智勇敢,并且還會看瓜刺猹、雪地捕鳥等技能,是魯迅先生的偶像;而我看完《故鄉》,里面的中年閏土真是讓我大跌眼鏡,中年時的閏土的臉已經灰黃,手又粗又笨,像是松樹皮。兒時的閏土和中年的閏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覺人在二十的時光是最快樂的,最無憂無慮,最自由自在的,你看魯迅和閏土小的時候是多么好的朋友啊!可等他們長大之后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分析是因為小的時候不用挑起家庭的重擔,可是現在閏土長大了,閏土必須挑起家庭的重任,體會生活的艱辛了,加上那時“人吃人”的社會,閏土已經被逼的,被壓迫的麻木了,已經對生活沒有過多的期望了,所以他和魯迅先生之間就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想到這里,我才意識到舊社會的黑暗,意識到舊社會是多么的可怕了。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生活比舊社會要好的多。所以,應該更加地珍惜今天的生活,要有一顆責任心,趁現在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故鄉讀書筆記讀后感篇4
故鄉的蘆葦讀書筆記
故鄉的蘆葦有著不畏嚴寒的品質及頑強的生命力。那么,讀完此文,讀者們會做些什么筆記呢?一起來看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故鄉的蘆葦,希望你喜歡。
故鄉的蘆葦讀書筆記篇一
故鄉的蘆葦(原文)
長江口外,黃海之濱,有一個綠色的美麗的海島。那就是我的故鄉。
二十幾年在北國的大城市里工作,我常常想念我遠在南方的故鄉。
生我養我的故鄉啊,你給我留下多少夢幻般的、繽紛的記憶!——
那密如蛛網的、縱橫交錯的清清亮亮的小河;
那燦若彩星的、叫不出名字的各種各樣芬芳的野花;
那望去像鋪撒一方方碎金似的油菜花;
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的、潔白如云的棉花……
然而,多年來尤其令我夢牽魂繞,永遠不能忘懷的,卻是故鄉的蘆葦。
是的,就是那些看來似乎很不起眼的、樸實無華的蘆葦。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綠油油,迎著輕風,搖曳著修長的青玉似的秀枝,遠看猶如一朵朵綠色的輕云,在地平線飄拂著,給鄉村平添幾分恬靜和飄逸。
幾乎所有的河溝、小湖、池塘都有綠色的蘆葦掩映著。
每年,當春風剛剛吹謝雪花,故鄉的蘆葦就迫不及待地從還未褪盡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腦袋。它長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長到幾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狹長的葉子。
到這時候,我和小伙伴們最喜歡摘一片蘆葉,熟練地卷成小小的哨子,放在嘴邊,吹出各種悅耳的音樂,孩子們為這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邊,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樂地奔跑著,忘情地呼喚著……
我們還喜歡用蘆葉折成綠色的蘆葉船。手巧的伙伴還會從舊火柴匣上剪下小片片,當做舵,按在小船尾部,還用香煙匣里的錫紙做成小小的銀色的帆葉。我們一個個光著小腳丫,蹲伏在河灘上,小心翼翼地各自把小船移到水面上。“開船啰!開船啰!”于是,在一片歡呼雀躍聲中,綠色的“船隊”便滿載著我們純真的幻想之花,順流而去……
在那里月交輝的夏夜,我最喜歡帶著弟弟到蘆葦叢中抓紡織娘。紡織娘通體透明,頭上長著兩根細長的觸須,身上裹著兩片薄薄的玻璃紙似的羽翼。我們把捉到的紡織娘小心地放進小竹籠子里,怕它們餓,就塞進幾朵金紅色的南瓜花,然后將籠子掛在蚊帳架上,任紡織娘用好聽的歌聲伴我們進入甜美的夢鄉……
啊,故鄉的蘆葦!因為你給過我不少童年的歡樂,所以我一直對你懷有一種特殊的親切之感。每每想起你,我就會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憶之中……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我對于故鄉的蘆葦,又逐漸加了一層欽佩以至崇敬——它幾乎無所不在。凡有人煙之處,就有它蓬勃的生命。
它不喜歡單個兒獨處,而是集叢而生。無論什么時候,總是根根相連,葉葉相依,互為提攜,相親相愛,結成一個綠色的集體,因此再猛再烈的風也刮不倒它。
它所求甚少。它從不占良田,不需要給它特別施什么肥,即使在十分貧瘠的土地上,它也能挺干抽葉,頑強地生長。
對故鄉農民來說,它是取之不盡的建筑材料,常用它搭瓜棚、豆架,打籬笆,編葦席、葦簾子。用蘆芭蓋的房子,冬暖夏涼。把蘆葦桿鋸成一截截后,可以做織布用的紆子軸、筆套,抽煙的又可以做煙嘴,它還是造紙的好原料。每年春節,給孩子們做花花綠綠的馬燈、八角燈,少不了要用蘆葦做支架。蘆蔑又可做風箏,編制各種工藝品。散發著特有的清香的蘆葉,可以用來包粽子。雪白的蘆根,又脆又甜,可以食用,還可以治病。蘆花可以做枕芯,貧苦人用它做蘆花鞋,既保溫又御寒。蘆葦還可以當柴燒,蘆灰又可做肥料……
故鄉的蘆葦真是一種極其普通但具有極大用途的植物。
故鄉的蘆葦讀書筆記篇二
問題補充:
1、第2段主要運用什么修辭方法?舉例分析這種修辭的表達作用。(5分)
2、在第3段空白處寫出恰當的句子,使之與“快樂地奔跑著”構成排比句。(6分)
A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記述的三件事。(4分)
4、第4段畫線句子中,可否把“小心翼翼”去掉,為什么?(3分)
5、結尾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6,將這篇文章的題目改為“童年的歡樂”號碼?為什么?
故鄉的蘆葦讀書筆記篇三
答案
1、擬人。“故鄉的蘆葦就迫不及待地從還未褪盡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腦袋。”“迫不及待”“探”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蘆葦不畏嚴寒的品質及生命力的頑強。
2、A處:盡情地呼喚著。B處:高興地吟唱著。
3、①摘蘆葉做哨子吹。②用蘆葉折成蘆葉船。③在蘆葦叢中抓紡織娘。
4、不行。因蘆葉船載著“我們”的純真幻想,“小心翼翼”體現“我們”對蘆葉船的喜愛與珍視。
5、揭示中心,照應開頭。
6、不好。“童年的歡樂”太寬泛、空洞,而“故鄉的蘆葦”是全文的線索,很好地體現出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對童年生活的留戀。
故鄉讀書筆記讀后感篇5
最近,在工作之余翻看魯迅散文集,認真研讀了其名篇《故鄉》一文。讀罷,我內心在感到溫馨的同時,也對人生的奮斗之路也有了更深的體會和認識。魯迅先生的“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至理名言,依然讓人深思和遐想。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今天,我所理解的“路”,可能要比魯迅《故鄉》一文中的“路”更復雜些。
路,地上的確本沒有路,只是靠人們腳下踏破坎坷與艱險才得以探索出來的。在我看來,路,是一種目標達到的標志,任何有路的地方,它的前方總有一個目標設在哪里。其實,路是與人們的欲望和追求聯在一起的。
路,是意欲的延伸,是實現愿望的擴展,它存在人們的思想中。地球上的任何一個方圓,路的設置與修筑都是人們在頭腦中,經過欲望與目標、認知與現實互動才得以形成的。路,是有用的,它的作用就是承載人們學會行走和實現通達的目標。
路,一直在考驗著我們的心靈。當我們學會用腳走路的時候,其實心路就開始漫漫延伸。尤其隨著年齡、知識的增長,為了實現自己的愿望和目標,我們可能還要去學會走不同的路。路程的長短,曲折或平坦等,都與各自的人生境遇有關。這也提示著我們,要敢于分析和正視自己所選擇的路,包括我們的欲求和情態。
不是每一個人的路都走得那么順利。可能會風雨飄零、泥濘不堪,甚或跌落懸崖,橫栽險壑。但只有樹立行走目標,堅定理想信念,克服任何艱難險阻,才會走出屬于我們自己的路。這條路,是別人難以嘗試和開拓的。而且當別人行走在你用身軀和血淚夯筑的路上,都會欽羨你的腳印和路上的基石。這正是路的作用。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看著別人走出了一條路,大家才學著一起走他一樣的路。即使走得是同一條線路,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但最終走出來的路卻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選擇的路與是個人的訴求、經歷、氣度、情狀相關的。我們所走的路,兼備了共性和個性特征。共性的路,只是存在我們的內心,大家共同要探尋的,就像我們在學習之路上都要去實現成才,但真正成才的目標,在于我們每個人行走在腳下的路。這是個性的體現,別人也踏不上你的路。
只有學會走路,才會走出別人沒有的路。我們將要走自己的路,而這條路的起點,就在我們的心頭,它的盡頭是漫長延伸的。我們只有堅毅地踏上去,無論人生碰到任何煩惱和“霧霾”,始終帶著自信的云彩和星光,日夜趕路,才會走出自己的風采!
其實,再次回想魯迅先生對“路”的定義,其所蘊含的希望和奮斗之義,也是我探尋人生之“路”的本源,正如魯迅的精神為后輩人樹立了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韓薇)
故鄉讀書筆記讀后感篇6
初讀魯迅先生的《故鄉》,在六年級。語文課本里的那篇《少年閏土》,至今記憶猶新。對閏土栩栩如生的描畫,兩個不同身份的孩子平等的友誼,給我的印象,竟是溫暖。
偶然向媽媽提起《少年閏土》,媽媽抽出一本《魯迅文集》來,翻到《故鄉》那頁,讓我看課文沒有摘錄的那個結尾。于是看了下來,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筆觸的寒意。雖說《故鄉》并沒有像《祝福》《藥》那一般悲情,但在那文字背后,少年和中年的閏土站在一起,那種鮮明的對比叫我心寒。
魯迅在年幼時是欽佩閏土的,佩服他敢在月光下看守瓜地,能在海邊拾精美的貝殼……那時的閏土也是靈巧的,紅潤的臉蛋,健壯的四肢,誰會想到在數多年后活潑機敏的小伙伴歷經滄桑而變得又老又鈍?當年魯迅是那么羨慕閏土,同時不滿于自己只能在大宅院里看四角的天空,為自己的孤陋寡聞而微微地懊惱。而分別時的那一場大哭,也讓我毫不懷疑他們的不舍。之后呢?正如我們想的那樣,幾十年后,他們又相見了,是心懷喜悅的,曾是多么好的一對朋友。但現在站在魯迅面前的,這個衣衫襤縷、面容枯黃、目光渾濁的中年人,再沒有少年閏土的半點影子。當那聲“老爺”從他口中顫抖的說出時,魯迅的心涼了,再不是朋友,盡管兩人離得那么近,卻又明顯有了距離等級之分。這個心靈上的落差,使當年的一切美好,不復存在。
是該感慨世事的艱辛?擬或是嘆息時光老人太過輕易地改變了一個人?
閏土只是一個地位低下的人啊,他卑微的內心恰恰體現了社會下層人們的哀弱,從他的以前開始,隨著魯迅筆法的飛快旋轉,我們看到了整個社會的黑暗,整個國家的不堪一擊。
魯迅的筆,就你一把利劍,刺破這層層的黑暗,他要光明啊,他要這個社會進步,要整個國家強大!他就是吶喊著,聲嘶力竭,蕩氣回腸。他有自己的爆發點,他努力要去喚醒還睡著的人們,在他們麻木的心上撕開流血的口子,讓他們開始出現敏感的反應,讓潛伏于地下的新生力量結成洪流而噴薄欲出!這種吶喊,只有魯迅才能做到,他所帶來的刺痛感,干脆利落地陷進每一個人的肌膚。
就像魯迅所召喚的: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不要怕希望渺茫,也不要怕力量微小,只要有人想往前走,只有人敢往前走,那么多人的腳,定能走出一條亮堂的路來!
魯迅的那個年代,與我們的現在雖相隔甚遠,但那種思想,那種責任,那種抱負或是理想,是一樣的。而且再過幾十年,幾百年,都不會改變,就像魯迅筆下那條牽系著希望的路,往后的一代又一代,都將一步一步,前赴后繼地走下去!
故鄉讀書筆記讀后感篇7
想必大家都知道這本故鄉是魯迅先生寫的。在這里,每一個靈動的文字都是一節美妙的音符,每一篇動人的文章都是一道永駐心底的風景。
作者魯迅:—,原名周樟樹,后改名周樹人,自豫山、豫亭,然后改名魯迅。我們知道,對他有很高的評價: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稱為“民族魂”。
此書中,有很多文章。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阿長與山海經了。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這篇文章記敘了“我”兒時和長媽媽相處的`七件事,刻畫了一位雖然沒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保姆形象,我覺得魯迅先生對她充滿了尊敬、感激和還念之情。
還有魯迅與兒時閏土的喜愛,可真有趣!但中年閏土可不一樣了,閏土說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老爺!……”我們就知道,他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變化真大。
在這里還有許多著名的文章:瑣記、吶喊,狂人日記、阿q正傳、仿徨……
這本書使我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