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資治通鑒》感悟
寫讀書筆記,是加強思維能力的一種有效的輔助手段,也是加深理解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好的讀書筆記《資治通鑒》感悟應該怎么寫?快來看看,小編給大家分享讀書筆記《資治通鑒》感悟的寫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參考!
讀書筆記《資治通鑒》感悟篇1
《資治通鑒》規模空前,全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其所記載的歷史時段,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涵蓋了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鑒》是多么偉大的著作!我在讀他時仿佛自己親眼看到一個個歷史事件。在歷史故事中,我了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樣學習,勞動,生活的,它們有許多困難是現代人感受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囊螢映雪”的故事讓我們無法想象,古人在黑暗的夜晚是借助螢火蟲的光亮和月光下的白雪反射出的光亮讀書的。
在書中還有許多戰爭中歷史人物的記載,這其中的每個故事都讓我深有感觸。其中我最佩服的&39;人物之一韓信,非常著名的戰術家,其一生英勇善戰,善于帶兵,為劉邦出謀劃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忍受“胯下之辱”,他的雄才偉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戰,可見其勇猛驍勇善戰、為國捐軀的決心,終一戰成名,這是何等的精神和氣魄,但他太過自負,優柔寡斷,鴻門宴沒能擊殺劉邦,鑄成大敗,他的烏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嘆連連!我最敬佩人物的還有三國時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來輔助劉備,可最終還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未能實現統一,但他留下的《出師表》堅忠精神永遠影響著后人。還有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流傳至今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為現代醫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然還有令我們痛恨至極的人物,如王莽,他看似謙虛愛民,其實有著狼子野心,為了得到皇位,殺死了看穿了他的平帝,向太后討要玉璽,最后被人民推翻了。
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思緒萬千,我們要反省一下自己與古人的差距:先看看古人,他們生活在戰爭頻發的時代,隨時都可能面臨危險,卻從沒有過怨言,他們三十而立,治國治家,統領大業!而我們呢?我們在科技發達的新時代下生活,過著養尊處優,盡享其成的生活,很多三十歲人還過著“啃老族”的生活,不思進取,很多學生還嫌學習任務太重、作業太多......到處發牢騷。相比而言,我們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歷史是開啟人類智慧之門的鑰匙”,文中先輩們堅強品質的事跡始終激勵著我們奮發圖強。《資治通鑒》是古代人民堅強不屈的形象濃縮,更是我成長過程中的導航燈塔!
讀書筆記《資治通鑒》感悟篇2
趙簡子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伯魯幼子叫無恤。趙簡子想立繼承人,但不知立誰好。由于就把他日常訓誡的言詞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并且叮囑說:"你們要好好記住這些。”過了三年,趙簡子再問他的兩個兒子訓誡上的內容。大兒子伯魯完全記不起,問他竹簡在哪里,已經丟了。再問小兒子無恤,盛熟練記起竹簡上的內容,并且隨身拿出那塊竹簡。于是趙簡子認為無恤賢能,立無恤為繼承人。
1.關于選擇,讓時間來驗證抉擇。
當我們無法做出選擇的時候,請不要做選擇。而是通過一定的方法讓時間來校驗。時間她總會洗盡鉛華,去偽留真。
2.態度決定一切,時間拉大差距。
小兒子無恤記住了父親的`話,時時留心,總是隨身攜帶竹簡來學習。三年時間,竹簡上的內容早已銘記于心。而大兒子伯魯早已忘記了父親的話,竹簡都不知道丟到哪里去了。
當我們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相信你已經成功了一半。
讀書筆記《資治通鑒》感悟篇3
司馬光與周威烈王論禮,司馬光認為:所謂禮教,在于分辨貴賤,排比親疏,裁決萬物,處理日常事務。禮教的根本所在是用名位來分別稱呼,用器物來分別標志。禮教中最重要的是低位高下的區分。由此以智家、韓家、趙家、魏家為例,智家之王智瑤有才而無德,最終遭到其他三家聯合滅族,由此得出治國治家者的確立,需審核德與才,以德為主,才為輔,由此方得長治久安。魏文侯作為一國之君,尊重游士,善用人才,謙于受諫,于是國泰民安,各方游士前來歸順,國立日益強盛,然至此,并未生野心,不接受韓、趙兩國任一方的請求聯合攻打他國,由此得到兩國尊重,成為三國之首。
我認為秦國的統一,前期有兩大貢獻者,一為商鞅,二為張儀。商鞅所實行的變法等等一系列措施,為秦國的統一提供了經濟和軍事基礎,而張儀,四處游說,不懼死獨自進入楚國。張儀以之智謀瓦解了各國聯合抗秦的聯盟,并四處游說,以逐個擊破,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期也有兩大能將,一為魏冉,二為白起。魏冉擁立秦昭王,為他除去隱患威脅;舉薦白起為大將,向南攻取鄢、郢兩城,向東開拓地界到齊國,使各國向秦國俯首稱臣。秦國能夠更加強大,都是魏冉的功勞。然而秦昭王聽信范雎添油加醋的讒言,使得秦國失去一員大將。白起自被啟用以來,屢立戰功,為秦國打下了半壁江山,可謂是秦國不可或缺的一員大將。而范雎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誘導秦昭王,使得白起不得已白死與外,令人惋惜。
周朝之滅亡,歸結于其軟弱,安于現狀以及其自負感。周王室從建立以來一直保持著統率諸侯,號令諸侯的.權利,于是,周王室認為無論諸侯再怎么互相吞并,征戰,兼并,也不會去威脅他自身的地位。于是,使得各國的能力日益強盛,而周王室日益衰微。正是因為周王室的放任自如,才使得秦國有機可乘。各國的滅亡,不能歸咎于某一任君主,每任諸侯都有每任諸侯的特點,整個王室之流傳,會在某一時段因為一個王而強大,也會在某一時段因為一個王而衰弱。善用人才,謙于聽勸諫的君主更能使民心歸順,國家強盛,他國就不敢輕易侵犯。而不聽勸諫的君主,往往會把過錯歸咎于士人的身上。荀況說:“國家,集中了天下的利益和權。有道行的人主持,可以得到大的安樂,大的榮耀,成為幸福的源泉。無道行的人主持,卻帶來大的危險,大的拖累,有君王的地位還不如沒有。等到形勢極度惡化,即使想當一個普通老百姓,也做不到了。”
讀書筆記《資治通鑒》感悟篇4
自從第一次讀這本書,就好像讓我著魔似的迫不及待往下看……
這本書叫《資治通鑒》。是北宋的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著作的,是一個史學巨著。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資治通鑒”這個名字是宋神宗賜名的。意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光是知道這本書的簡介,就讓我等不及了。
仔細看完這本書,里面的人物個個活靈活現。尤其是里面的商鞅。這個人呢可不簡單,因為才華橫溢,就被秦孝公看中,為國家獻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使秦國富強,讓百姓安康。里面的荊軻也是一模一樣。為了阻止暴虐的秦始皇嬴政,不顧危險,為了兌現他對太子丹的.承諾,十分有信用。可是最后卻沒有抓住機會,落到了秦王的手里。華佗也是同樣,他醫術高超,為百姓造福,深受愛戴。可被曹操安排在了身邊,再也不能為百姓服務了,后來雪上加霜,又被關進了監獄,可依然沒有忘記百姓,但被曹操殘忍殺害……像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
這些個性分明的人物,正是見證了華夏一步一步的足跡,公元前403年一直到公元前959年。多少感人,氣憤的事跡在這里發生,正是這些人們,為華夏填上了一點光彩。
慢慢合上書,書中的情節還在我腦中涌動……
讀書筆記《資治通鑒》感悟篇5
《資治通鑒》是北宋文學家司馬光的著作,記錄了戰國到五代的事情,十分精彩,令人百看不厭。
中國古代有去多仁義之士,比如一個叫豫讓的人,智伯對他很好,他也對智伯忠心耿耿,當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很難過,兩次要刺殺趙襄子,都沒能成功,最后伏劍自殺,看了這個故事,我很驚訝,為了報仇,他寧可犧牲自己,雖然這種方法不值得提倡,但是我們是否應該在他身上學到點東西呢?
司馬光的最大貢獻就是撰寫了《資治通鑒》,全書共兩百九十四卷,記錄了歷史的許多重大事件,他寫這本書用了十九年的時間,花了他的大量心血,被奉為儒家三圣之一,這可不是個小稱號,能得到這個稱號的人,太少了。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1、古時候的人比現在的人重情義,講信用,有時候我答應媽媽的`事,比如不粗心也做不到,我真該學習他們。
2、只要做了就做好,司馬光寫了十九年的書一定很辛苦,但是司馬光還是憑借他的毅力留給了后人一部文學著作。現在我正在學習雙簧管,我一定要像司馬光學習,只要做,就要把它做好。
去看看這本書吧,絕對受益匪淺,我要讓這本書伴我成長。
讀書筆記《資治通鑒》感悟篇6
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寫了《資治通鑒》一書。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后人予警示。
《資治通鑒》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39;演進,在晉、宋、齊、梁與陳紀當中,我了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此書里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辟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辟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鑒》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鑒》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并且英雄人物輩出。里面更加給后人給予經驗。俗話說"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讀書筆記《資治通鑒》感悟篇7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叫《資治通鑒故事》,這本書講的是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之間的故事。這本書是由許多小故事組成的,有:三家分晉、陳勝起義、田園詩人陶淵明等等。
那里面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女皇武則天”,武則天是我國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登基最晚的一位皇帝。這個故事講的是武則天是如何從一個平常的宮女到皇帝的故事,中間有很多勾心斗角和爾虞我詐,經歷千辛萬苦最終成為了皇帝。
在她做皇帝的十余年里,做的事情有好有壞,好的有:邊防得以鞏固,生產得以發展,人口有所增加等;壞的有:濫殺無辜,重用酷吏,生活奢侈等。后人對她的評價是功過參半。
在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身染重病,移居長生殿療養,同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則天因病駕崩。
這本書的其它故事同樣很精彩,十分值得一讀。
讀書筆記《資治通鑒》感悟篇8
品讀史學經典,汲取無窮智慧,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題記
歷史無時不刻不展現在我們面前,回顧歷史的長河,歷史如一面鏡子,讓我們了解萬年間這片土地上上演的一幕幕,以史為鑒,可知興衰。借古以鑒今,歷史是不能被人們遺忘的。
《資治通鑒》所取的形式為編年體,按照年、時、月、日的順序記載史事,即以時間為中心,敘述有關史實的發生和發展,可以追述往事,也可以附述來事。穩重有言有行,還有分析和評價。
其本身的編寫,也具有很多優點。首先是它取材廣,所記述的歷史故事中人口超過千萬,時間長達一千多年。其次它編寫精,組織精密,語言簡練,文字優美,是中國史學上少有的驚世之作,與《史記》并稱為“史學雙壁”,更是有著“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為千古之所未有”的美譽,受歷代統治者與文人的青睞,被視之為必讀之書。
讀了《資治通鑒》,讓我意識到了歷史的重要性,對中華五千年漫漫歷史長河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下中國的歷史,以史明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