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
《追風箏的人》,小說集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去敘述了阿米爾的小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精選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篇1
“這本小說太震撼了!”這大概是我在讀完這本小說及很長一段時間的內心寫照.故事如此殘忍而又美麗,作者卻用了這樣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出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回腸.
故事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后,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與痛苦,他逼走了哈桑父子。不久,阿富汗政變,前蘇聯占領了阿富汗,他與父親也一起逃往了美國。成年后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了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后一點努力,卻發現了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
作者以極其敏銳的筆觸讓他的祖國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繪了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生活之際,仍然根深蒂固的傳統與風俗。
我最喜歡文中的“哈桑”。他,正直、勇敢,對待別人一心一意,十分寬容、淳樸。當別人嘲笑他的父親是吃人的“巴巴魯”時,他總是一言不發,但他在別人欺負阿米爾少爺時卻挺身而出,表現得大無畏;他為了幫助阿米爾少爺取回風箏,卻遭遇了曾經自己為了阿米爾少爺而得罪的一幫人侮辱性的侵犯,他也沒有責怪朋友的過失;當他曾經的好朋友背叛他,且總是惡言相向、甚至將他逼走時,他的內心也充滿了不解與哀傷。
這樣的朋友,完全是將友情同自己的生命綁在了一起,拿命在對朋友無條件的付出。以至于在他生命的終點到來之前,他仍然深深懷念他心中最好的朋友——那個在看到他被人欺侮卻沒有勇氣站出來替他伸張正義的人。
文章講述的主題就是“救贖”:阿米爾內心對哈桑不公行為而感到不安想得到解脫的一系列心理活動變化與行為方式的轉變。但救贖并不就是幸福,阿米爾最后領養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但他也并沒有因此而快樂,在索拉博身上有太多哈桑的影子,就讓人不禁意間回憶起那些令人難受的畫面。
這,不僅是一本小說,也是一部政治史詩,它描寫了上個世紀70年代至今,阿富汗的歷史變遷,將這個過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卻成為全球政治焦點的國家文化呈現在人們面前;同時也更是一個關于童年選擇如何影響我們成年生活的又極貼近人性的故事。從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爾到他具有多層次性格的父親,直到阿米爾回到阿富汗之后才逐步揭露了父親的犧牲與丑聞,也才了解歷史在美國與中東的分岔。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篇2
為你,千千萬萬遍!如此簡單質樸的一句話,讀一次酸一次鼻子!真的很羨慕能用文字書寫自己一生的人,寫得如此精彩,仿佛看了一場電影,不對,應該是一部紀錄片,也不對,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夢境,經歷了阿米爾的一生,在他的生命軌跡中深刻的體會著他的故事。阿米爾的父親,由衷的欽佩:一個勇敢,正直,有獨立自由意識的男人,在經歷人生大起大落后,對自己兒子的擔當與責任,對自己尊嚴的捍衛,對生活的熱愛與堅持!在病逝前為兒子提親的感動,讓人知道父愛不僅僅像山!哈桑,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兄弟,善良,可愛,讓人心疼:種族歧視犧牲品、受害者,可憐的出生,歷經悲慘的苦難人生依然無法磨滅他善良的天性,對朋友的忠誠從未改變,對友誼的堅定從未動搖。
阿米爾,令人羨慕,雖然人生很曲折,但是他的人生是有靈魂的有血有肉的,也正因為這些經歷才能寫出如此精彩的'文章,他對自己是嚴苛的,他為了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一個追風箏的人,努力的追著,為了尋找內心的平靜與安寧,我想,這就是善良吧!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里面,風箏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地追。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篇3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讀完這本書應該過得一個人生信條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罪惡。不管是阿米爾的父親,還是他的妻子,又或者是他自己本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他的父親至始至終沒有告訴他的兒子,也沒有告訴所有人。不是因為虛榮,而是因為要活下去。但是卻是帶著負罪感活下去,不斷的去救贖自己,通過行善。
書中有句話說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我想他的父親已經救贖了自己。而索拉雅,阿米爾的妻子。也有人盡皆知的秘密,他在阿米爾提親時還是親口對阿米爾和盤托出。那關于一個女人的貞潔,但是她沒有隱瞞,或許有羞愧,但是坦誠了。我想這是后來她與阿米爾兩人生活如此美好、理解的一個重要原因。除此以外,她懂得珍惜,并且是一個善良的女人,我很羨慕她。而主人公,這本書可能算是他的懺悔錄了,或者是救贖之途。他自私、懦弱、膽小、還頗有心機,但是他本質不壞。正如拉辛汗寫給他的信一樣: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
只是因為某些先天條件,所以他比哈桑享受著更多尊重與權利。但是卻少了一些像父親的影子,而哈桑去完全繼承了父親的那一部分:勇敢、果斷,像個男人。但是后來阿米爾為自己的視而不見和使用手段趕走了哈桑付出了代價,幾十年的愧疚。以及拉塞夫的一頓差點兒使之喪掉生命決斗。以及索拉博的的自殺和長達一年的沉默……
我不喜歡悲劇結尾的故事,幸運的是這不是。阿米爾用他的行動贖罪了,至少獲得了索拉博的微笑。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篇4
戰爭只會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讓孩子沒有童年。每個侵略者都一樣骯臟,泯滅人性。愿我們永遠遠離災難!
種族歧視會給受歧視的人群帶來嚴重的傷害,人生來就是平等的。之前在新聞上看到黑人漂白自己,感觸很深,他們肯定是又無奈又痛苦吧。所以,我們現在生活著的人們,永遠不要去歧視他人,尊重他人也是尊重我們自己。
懦弱有時候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傷害和痛苦,所以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要有勇氣去擔當。阿米爾第一次的懦弱傷害了他的兄弟哈桑,阿米爾第二次的懦弱,逃避面對他沒有救哈桑的愧疚和良心不安,制造假象趕走了哈桑父子。然而阿米爾第一次的勇敢,贏得風箏大賽,為他贏他最渴望的父愛。阿米爾第二次的勇敢,獨自解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讓孩子得到解救,也讓自己得到救贖。勇敢,勇于承擔終是會減少很多痛苦。
索拉博絕望的眼神,希望孩子的童年遠離傷害!阿米爾的愧疚,希望我們勇于承擔!哈桑的正直勇敢,善良,希望我們永遠學習,但是需要摒棄的是他的奴性(當然這一點是由于當時的社會造成的)!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篇5
用了許久的時間來看完這本書,卻不敢用許多時間來感悟。書中的細節狠狠地刺痛著我的某根神經,許多情緒相似得讓我不敢輕易觸碰。
阿米爾用一個時期來犯錯,用一個時期來勇敢。那曾經埋在心底時常讓他發瘋的罪行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表面的忽視并不能掩飾它的存在。為此,他踏上故國尋找兒時為他千千萬萬遍追風箏的人,決意救贖。但阿米爾不知道他極力想討好、想了解的爸爸也在進行著自己的救贖。
父親不溫柔,也不懂什么是愛。當他垂垂老矣,我們驀然發現他是那般疼愛著阿米爾用盡最后的力氣打扮自己獨自去幫阿米爾提親。他又是那般痛苦,對于哈桑他虧欠讓他終身難以釋懷。
而哈桑呢,他是平凡且善良的存在,一切故事都與他有關,但他不過是一個玩伴、一個追風箏的人、一個忠心耿耿的可憐人、一個被趕出家的仆人,也是一個被寄存了許多人愧疚之心的阿富汗扎哈人
這部深刻的作品像一顆種子,現在的我并不能在人物間建立多么復雜的關系從而得出結論,我只看見它在我心底發了芽。那個追風箏的人是誰?他究竟是為了追什么?我們也許都是那個追風箏的人,我們應該善待所有的他,救贖之路夾雜了太多無濟于事的自我懺悔而別人卻未必知道。
所以,善良且溫柔地活著,不然就多些智慧吧!我這樣告誡自己。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篇6
追風箏的人一部扣人心弦的感人之作,讀之,讓我懂得一個人撒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撒謊的人從不感到羞愧,甚至認為理所當然;讀之,讓我理解在和友誼、背叛和救贖之間該何去何從。它帶給我的感觸遠遠超過了所有我看過的小說加起來的。
阿米爾——小說的主人公,雖然他也曾懦弱過,害怕過,甚至為此傷害到對自己最好的朋友。但是最終他戰勝了內心,戰勝了自己,我想他會成為他的心目中所希望的那樣,做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哈桑,一個低等的下人,一個生來就被人取笑的人,一個可以任人打罵的仆人(要知道在那個年代的等級觀念還是很高的)。可是,相對很多所謂的上層人來說他又是那么的高貴,不可侵犯。他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即使至死也從未違背,也讓我為之肅然起敬!阿米爾的爸爸,是一個典型的阿富汗人,雖然年輕時犯過錯,可是,他終其一生,都在為其贖罪,即使為了不相干的人付出生命,也從不卻步,他們都是可愛的人。他們熱愛生養自己的土地,即使在那時已滿目瘡痍,也無時無刻的不在牽掛著。我們都知道阿富汗現如今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可是,我相信一切都會過去,因為和平的腳步勢不可擋!
在這部感人至深的小說里面,風箏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只屬于自己的風箏,它引領著我們不斷翱翔;它帶領我們走出心中的牢籠,直至完全光明!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篇7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潘杰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我追"
合上書本,我耳畔還清晰回響著"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背后隱藏的愛恨糾葛,心靈羈絆,一絲一縷又細細密密地纏上心頭。回想整個故事,并沒有讓我時時刻刻心潮澎湃,卻在我心靈的深處激起陣陣漣漪。這人性的丑與美在我體內引起深深的共鳴。
有時我甚至會想如果我是阿米爾,我會怎么做呢?在那一條陰暗的胡同里,看見那堆碎磚塊上面哈桑的.棕黃色燈芯絨褲;看見哈桑那任人宰割的眼神。我真的會不顧一切地沖上去,為哈桑挺身而出,而被阿塞弗折磨、傷害與嘲弄,接受一切可能發生在我身上的后果嗎?可是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在那個時代有一道橫在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鴻溝:哈桑——一個哈扎拉人。所以我理解阿米爾,理解是這個時代逼他作出的決擇。也正因為這個導火索,故事情節發展,讓阿米爾走上自我救贖的道路,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作為讀者我不想去責怪阿米爾,可也不想去贊美哈桑。哈桑固然忠誠、固然善良,他的行為固然讓人感動,可是他骨子里那種根深蒂固的奴性卻無法改變。當哈桑被阿米爾欺騙,他同時忍了;當哈桑被阿米爾凌辱,他也忍了;當哈桑被阿米爾愿望,他更忍了,甚至還承認了。這一幕幕讓人心痛的場景接二連三的上演,讓哈桑作出這一切的是他與阿米爾的濃濃友情,更是他奴性的不二證明。為何他不反擊?為何他不解釋?是因為他早已打心底認定他是一個哈雜拉人,只是一個再卑微不過的仆人而已。追其根本,罪魁禍首還是那個時代。而阿米爾和哈桑只不過是那個時代的悲劇罷了。
這個故事的結局出人意料,就像是佛教的輪回。曾經是哈桑為了阿米爾千千萬萬遍,如今阿米爾為了索拉博——哈桑的兒子千千萬萬遍。他會為索拉www.i1766.com博追逐天上的風箏,由一個放風箏的人變成了一個追風箏的人。至此文章題目的含義就展現在我們眼前:這風箏即是人性的光輝。阿米爾完成了輪回也完成了自我救贖。不然他會背負著自責的苦難,隨著時光的流逝日漸沉重,直至他生命的終結。
是愛與自責讓阿米爾人性的光輝覺醒,讓《追風箏的人》有了一個"圓滿"的大結局。但我心中卻升起一絲淡淡的惆悵:因為哈桑死了,看不到阿米爾的成長與救贖。那么阿米爾的救贖是不是太晚了呢?看不見哈桑與阿米爾冰釋前嫌,兄弟相認的感人場景,小說的結局是不是還不夠圓滿,還是作者故意這樣安排,讓小說更有發人深省的深意、更加悲傷嗎?我想了很久終于明白了:其實阿米爾的救贖并不晚,至少對那個時代并不晚,以他在忍受別人異樣目光下撫養索拉博為結局,即代表了人性的覺醒,更加是這個時代黑幕上一道亮眼的曙光。而文末的"我追!"更代表了作者心中的希望與期待。
記得書前曾寫著"獻給所有阿富汗的孩子。"我知道阿富汗還有很多孩子沒有童年,也許更是為了他們而千千萬萬遍吧。